中国加入WTO后的就业问题研究,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破题:一个是中国正式加入WTO时点(2001年12月11日)后的就业问题,这其中既包括旧问题,又包括新问题;另一个是中国加入WTO后引发的新的就业问题。该报告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后者。但是由于获取细分数据的困难,只能先对就业做总体分析,然后,摘出与加入WTO直接相关或者直接相关程度较大的就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加入WTO后就业机会的发展趋势与问题
加入WTO后,就业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加入WTO前具有的人口总量过剩型失业和体制转轨型失业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加入WTO后出现的结构调整加剧型失业和劳动力观念滞后型失业凸现出来。由于中国加入WTO过渡期内有关保护政策的作用,加入WTO对于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未能充分展开。从近期来看,劳动力的岗位调整要加剧;从远期来看,就业机会总体上仍然是不断增加的。
(一)近期发展趋势
1、就业机会的冲击没有原来预计的那么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
(1)加入WTO以后,受美国经济缓慢复苏的影响,世界经济发展一度相对有所好转。
(2)由于中国加入WTO后有一个过渡保护期,保护期的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一些行业冲击效应可能弱化或者延迟,有的行业甚至反转,制造业的优势凸显出来。加入WTO冲击效应弱化的一个原因是,世界市场是分层次的,中国目前还处在垂直分工体系的下端,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在加入WTO后有更加广阔的发展余地;另一种解释是,中国在申请加入GATT时,其实就开始了向WTO迈进的步伐。经济外向依存度不断提升,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防加入WTO过度冲击的效果。
(3)外资进入中国的速度不断加快,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加就业的作用。
(4)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劳务输出开始启动。
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加入WTO一年来对中国就业机会的影响总体上产生利大于弊的效果,当然这些影响目前还只是暂时的,对于中国就业机会的深远影响,还需要更长一些的时间才能充分展开。
2、城市劳动力市场化就业状况略有好转
加入WTO后�尽管一方面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但是另一方面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就业状况有轻微的好转。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2002年第三季度,对全国8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进行的调查表明:从总体情况来看,劳动力总量仍然是供大于求的局面,求人倍率为0.78,与上季度和2001年同期分别上升了0.04和0.03。
(1)加入WTO后劳动力需求的新特点:
①中国第二产业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进一步显现,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但是其增长潜力究竟如何还需要继续观察。
②加入WTO后,在第二产业就业中,制造业是新的增长点;在第三产业就业中,社会服务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成为了新的增长点。
③加入WTO后,股份制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趋势逐渐明朗,加上其用工制度灵活且趋于规范,人员要求又涉及各个行业,且企业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单位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
④加入WTO后,为生产直接服务的职业岗位增加,而为生产间接服务的职业岗位其增量相对有所减少,其中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需求较大,与制造业的初步繁荣是相一致的。
⑤加入WTO后,劳动者的性别差异日益淡化,而其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管理才能越来越被看重。
(2)加入WTO后劳动力供给的新特点:
①由于就业结构变化日趋频繁,劳动者出现了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倾向。
②加入WTO后,下岗职工求职比重下降和失业人员求职比重上升,与下岗职工出中心,一部分没有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直接转为失业有密切的关系。2003年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进口将关闭,新产生的下岗职工将直接转为失业人员,这也将成为导致未来失业人数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业人员、下岗职工分别下降了2.1、1.5和1.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也较大。
③加入WTO后,青年成为劳动力市场最活跃的分子,而且男性劳动力就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压力比女性更大。
(3)加入WTO后劳动力供求状况对比的新特点:
①加入WTO后,商业和服务业与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工种的就业机会有所增多,而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就业机会有所减少。这一点也在大学生分配难得到了印证。2002年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只有70%左右,比2001年有所降低,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②加入WTO后,从劳动力市场的增量来看,女性的就业状况略好于男性,45岁以上的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实现再就业的难度较大。
③加入WTO后,人才在劳动力市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尤其稀缺。今后,提升大专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显得比较紧迫,大专毕业生应该以培养高级专业技术工人为导向。
3、农村就业机会不足,农民工外出就业增多
加入WTO后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新特点是:
(1)农民工返乡减少效应大于外出减少效应。
(2)城市企业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被监测企业新招的农村劳动力同比增加10.7%,退离的农村劳动力同比减少了7.8%,被监测企业使用农村劳动力总数比2001年同期增加4.3%。
(3)外出农民工就业收入增加,说明这种就业是由有效需求直接拉动的。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人均月收入为645.4元,比2001年同期增加2.7%。
(4)东部农村的就业机会增多,而中、西部农村的就业机会相对不足,使得来自东部的新招农村劳动力略有减少,而来自中部和西部的新招农村劳动力略有增加。
(5)由于对农业冲击的压力开始初步显现,农村劳动力开始主动向外寻找机会转移,而事实上,加入WTO后也给城市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使得外来农民工的求职成功率大幅度上升。
(二)长期发展趋势
据各方面测算,加入WTO后,尽管对目前就业机会的冲击不大,但是就业机会的结构转换将在2004年-2006年间加剧表现:
1、就业机会呈净增加的状态,但是没有一些人原来估计的那么乐观。以后每年因加入WTO,直接拉动经济增长1.6-1.8个百分点,中国将增加大约200万个就业机会。
2、就业结构不断升级。由于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未来第二产业在中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长期来看,未来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的就业总量将呈迅猛发展的势头,但是一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3、结构性失业成为主要特征。这其中既包括劳动者文化素质和技能与新增就业机会岗位要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也包括劳动者创业精神不足与市场潜在机会增多的不匹配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特别关注如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使得加入WTO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就业的增长,以遏制城镇登记失业率不断攀升的势头。
加入WTO后就业环境的发展趋势与问题
我们认为,加入WTO对中国就业的影响,主要的不是就业机会问题,而是就业环境问题。因此,我们在应对加入WTO后的就业环境问题时,既要抓体制建设,完善政府与市场就业之间的关系;又要抓制度建设,协调劳动与资本的冲突。
1、低端劳动力市场就业质量有所下降
从就业的质量来看,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将进一步加深:一方面,由于国际劳工组织的倡导,人们未来将追求和主张“体面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对资本的吸引和企业出于国际竞争力方面的考虑,一些简单、通用、熟练型的工种可能出现就业质量下降。这就是国际上说的不是追赶竞赛“RACE TO THE TOP”�而是寻底的竞赛“RACE TO THE BOTTOM”�这一点过去已经在乡镇企业和一些外商合资企业�外来加工型 中得到了证明。一般说来,更长的劳动时间,更加恶劣的生产环境�有毒、有害 ,更加低廉的小时工资,更加裸露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成为就业向下竞争的主要标志。这是由资本的意志所决定的。中国未来的就业质量会在一定程度上毫不例外地向下发展,究竟向下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平衡状态,特别取决于加入WTO以后,工会作用的到位程度。
2、劳资纠纷、劳动争议会大量增加
加入WTO后,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的增长速度,不得不屈服于资本强权,人为地制造一种不利于劳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劳工迫于劳动力市场就业机会短缺的压力,可能会忍气吞声地接受这种现实,但是内心的不满情绪会增长。如果这种状况长期持续下去,随着劳资矛盾的不断尖锐,一旦有风吹草动,或者因为某个极端事件作为导火索,会造成大规模的旨在维护劳工权益的群体性事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工人的各种知识和意识普及加快,特别是法律意识,所以他们对于贯彻中国已经签署的国际劳工组织公约和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赋予他们的权益将变得越来越主动,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问题的一个标志是劳动争议案件不断上升。
3、工会特别是基层工会的职能应进一步加强
加入WTO以来,我国工会组织的扩展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特别是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工会的组建问题,显得尤其紧迫。如何改进现有工会的工作,使工会更加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在集体谈判、下岗分流、破产关闭、兼并收购、搬迁转产等项关系工人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充分代表工人的利益和主张,将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此,基层工会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省总的指导下,应该在推行集体谈判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通过实现劳工与资本的对话,维护劳工的就业基本权益不受伤害。
从就业环境的发展趋势来看,如何防止继续恶化的倾向是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完善体制建设,找到解决问题的机制所在;另一方面要加强法治建设,使各项有效的规章制度法制化。
加入WTO后就业宏观调控的着力点
尽管加入WTO后,就业问题和就业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但是政府全面促进就业的思路不能复杂。各种应对办法必须分清层次、分清主次。所谓加入WTO后就业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就是要解决举纲的问题,本报告第四部分关于缓解就业形势的主要对策,就是要解决张目的问题。一般说来,解决就业问题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事前解决,从战略上安排好,重在治本;另一种是事后解决,从战术上进行修补,重在治标;两者都发生作用,但是前者的效果更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加入WTO后,我国的就业政策要转型,要提升到新的境界,要由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转向把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优先目标,我们要更多地习惯从战略上思考就业问题的解决。
(1)把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
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时,都应该对宏观劳动力的供求平衡算一本账,以此为重要的约束条件,求解具体的经济发展措施和社会发展措施,并且把控制失业率和新增就业机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
(2)充分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调控失业率
治理失业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政府也决不是无能为力。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都是可用的工具,一个工具不好使,可以多个工具组合起来使用。
(3)保护就业困难群体
经济发展的确是就业之母,但是经济发展不可能自动解决所有的就业问题。那么,这个时候政府必须采用事后的办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一方面要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提供有效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重返劳动力市场。
(4)维护就业公平
在促进市场化就业的同时,政府一方面要保护就业弱势群体,另一方面还要维护就业公平。一是要为农民工就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坚决取消针对农民工的乱收费;二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公开的就业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行为,比如“限男性,年龄35岁以下”等招聘广告。
(5)积极开发人力资本
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不是一般意义的人力资源,而是浓缩了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所以,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普及义务教育,必须鼓励发展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积极引导高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加快教育方式改革。(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执笔人:杨宜勇)
毕业总是让人悲喜交加,终于结束十多年的学生时代,带着独立的兴奋和对未来的茫然以及一穷二白的社会经验,抛去家人的经济支持,独自一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是顺应形势找份只要能赚钱的工作,然后再考虑改变就业方向,做回老本行;还是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准职业定位,坚持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
就业派:先独立才有权利自由选择
小雪,女,24岁,考古专业
当初选择考古系是因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神秘的领域,可以考察人类历史中那些激动人心的事情。可是当坐在课堂上就明白了,任何一个系别都有让你头疼的枯燥学科。4年的学习生活,只让我的心越来越冷,现在面临毕业,根本就不可能坚定当初的理想,毕竟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最要紧,不是我不想择业,当你听说那些公司只有一个招聘名额,却有好几十人去争抢,其中还不乏研究生、博士生,这样的环境怎么能不让你着急?更不要说有业不择了。我还是很喜欢考古这个系别,只是理想毕竟和现实有一定的差距,我现在能做到的就是让自己在社会上先有立足之地,然后等到有能力去选择,再回到这个领域。希望那个时候,我还能像当初跨进校园那么兴奋。
文涛,男,25岁,计算器管理专业
你有没有去过招聘会?人山人海中,还没等你看明白招聘要求,就告诉你已经招满了,真是让人有危机感,好象漂在水中快要溺死的感觉,能够有一个机会让我尽快工作真的求之不得,否则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看看寝室里出去找工作的,基本上都没有和公司正式签约。这些人当中不乏学生时代的骨干和精英,可现在呢,几乎一股脑都被踢到淘汰线以外。而且我们的系别还算时髦,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具有计算机管理经验的人,择业范围应该很广,但是真正到招聘会上去,才发现招聘公司其实需要全才,而且跨行业招聘也屡见不鲜,反而本专业的人遭到排挤。世道这么不好,我觉得应该先就业,就业后才有能力给自己充电,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张静,女,23岁,文秘专业
对于刚刚从大学校园走向社会的我们来说,真是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没有一点概念,而且对自己的将来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这个时候,我认为还是先就业后择业好一些。不管你的读书生涯有多久,最后拿到什么学位,最终的目的还是选择一份工作。而且真正工作起来,你会发现现实生活距离书本上的东西很远,甚至是两码事,所以,不管你选择什么工作,还是要从头学起。如果先就业就可以积累一些丰富的社会经验,包括怎样为人处世等等,等到发现自己真的喜欢什么职业,这个时候再去选择,底气就会比较足,胜算也会比较大。我个人觉得工作是一个能力的积累过程,越早工作就越能够认清现状,调整自己的状态去适应社会,所以,我绝对不会错过任何可以参加工作的机会。
择业派:坚持自己不随波逐流
白林,男,25岁,中医骨科专业
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找到符合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空间的工作更重要,只有选择正确,才能让自己安稳地生活下去,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自己是否有钱赚,更直接关系到每天的心情。人生就那么几十年,如果不开心,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先就业再择业,只能解决短期的生活压力,躲开就业问题。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这种做法只能导致悲剧的发生。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工作而工作,那么工作本身就不具有吸引力,根本不能激发你的热情和新鲜感,即使拿到高薪或者跳槽,也只是一场恶性循环。我对中医的喜爱是祖传的,我的爷爷、爸爸都是中医,但是我并不想回到家乡的中医诊所就业,而是要在这座城市追寻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而且,我会一直努力。
邓婕,女,24岁,导演专业
很多30多岁的专家都提倡先择业再就业,他们经历过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就业困难,明白如果没有合适的工作,就不要急于求成的道理,如果随便找一个工作去混,只能失去方向和前进的动力。我的很多同学毕业后纷纷去做群众演员,虽然安慰自己说这样是体验生活,能够为自己将来的导演天分的发挥积累点经验,但真正跳出来的又有多少,上几届的师兄师姐,不少混成了三流演员,整天流连片场,不肯再花力气从头开始,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电影。反正我做人的原则就是凡事不凑合,一定要自己满意才能接受。我可以先去接一些符合专业的工作,譬如去拍MV或者商业短片,但不会脱离太远,奉劝那些急于求成的同学找工作虽然不能太挑剔,但也不能随波逐流。
胡大志,男,25岁,财政管理专业
对于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来说,毕业的时候一无所有,所以第一份工作的意义是很大的。就好象一场恋爱,初恋总是最让人难忘,如果选择错误对象,有可能会悔恨终生,迫于就业压力,“先就业,后择业”,日后如何再进行选择?在一个环境待久了,你的做事方式和判断能力都局限于自己工作经验中,很难有更高的提升,如果重新择业,跟从头开始没什么区别,这样的选择依然是被动的,不被看好的。我认为要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定位和规划之后再进行有选择性的就业,知道自己的底线,也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在工作中真正发挥自己的潜力,并为以后的职场生涯开拓出更广阔的道路。
中立派:择业和就业的关系就像鸡和蛋
孙岩,男,24岁,哲学专业
我是学哲学的,什么事情都愿意从本质上考虑。其实择业和就业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一个鸡和蛋的问题。如果就业是为了力求目前生活的安稳,那么,择业则是为了兴趣而宁愿等待,其实两者无所谓好与坏,各有利弊罢了。但是不管怎样,都要明白自己的生存条件,有了这个前提才能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要去怎样选择,而是客观环境逼迫你不得不做这样那样的选择,只要不产生反感,能够开开心心生活下去,我个人觉得怎样选择都可以。
陈方,女,24岁,图书管理专业
说实话,如果有机会去择业,谁愿意选择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公司或者职位去浪费青春?这个问题之所以提出,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追求个性,对未来还是充满了幻想和憧憬。不过这样也好,如果肯为自己心仪的工作花费时间,也算善始善终。只是在这漫长等待的时间里,千万不要把自己弄得贬值了。用人单位才不在乎你有多大的工作热情,而是在乎你能为他们创造多大的价值。如果你的精神需求真的完全大于物质需要,大可不必挤破头去做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人力资源经理客观分析
对于学生来讲,无论就业和择业谁先谁后,可能只是是出于一时的冲动,或者是个人长久的选择,对于人力资源经理来说,看到的只是两种行为的弊端。这种副作用会导致先择业后就业的人可能出现职业上的空白期,而先就业后择业的人则会发生频繁跳槽而毫无作为的现象。
先来说说空白期。不管空白期长短,用人单位都会追究造成空白期的原因,是因为客观逼迫还是主观放弃,这期间求职者是否乐观积极地度过,他们在这段时间内从事的种种活动等,都会成为人力资源经理考量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依据。当然,抛开应届毕业生,可能存在很多因素。譬如女性生育、尝试创业、学习充电等合理的原因,如果是这样,会给予谅解和肯定。反之,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下,如果是个人主观原因的放弃甚至是逃避,则会留下不好的印象,毕竟现在的工作对于个人的责任感要求很高,如果求职者的性格和行为中存在着种种消极因素,这种情况就会被慎重考虑,应聘的成功性应该不会很大。
应聘建议:面对面试官的种种提问,求职者不要急于为自己辩解,而是要说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想法,譬如一定要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能够为公司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也是对用人公司的一种负责,不要含糊其辞和拐弯抹角,否则这种不诚实的态度,会让你的个人形象在面试官心中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你的顺利发展。
再来说一个普遍的现象——跳槽。通过调查发现,一个正常的就业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新鲜感持续一年就几乎不存在了,同时,他对这份工作的认真度和责任感也会慢慢降低,适应一个工作体系和工作规律后,人总能找到空子,让自己工作得更舒服些,从而忽略企业价值的创造。而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新人从适应、熟悉、融入企业到完全胜任一份工作的平均周期最多三年,可是现在就业形势严峻,从就业市场反馈的报告表明,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跳槽周期是一年半的人越来越多。对于用人单位来讲,通常工作不满一年的新人跳槽,人力资源经理会很少给他们面试机会;如果求职者在一年半之内跳槽,人力资源经理一定会问求职者跳槽的原因以及他第一份工作的相关环境,或许还要了解一下他毕业后选择第一份工作的动机和兴趣,最终对求职者的性格、兴趣、特长有综合的分析,从客观角度来讲,人力资源经理更喜欢那些有自知之明的求职者,如果他们对自身的缺陷有充分认识,又有机会能够改善,这种富有灵性,勤奋好学的人将是企业的不二人选。
应聘建议:刚毕业的人一旦选择一份工作,尽量不要在第一年内就变动,甚至频繁变动。一旦有机会进入一个公司,从企业制度、人员结构以及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达到最终的融合至少需要一年,如果还没有和自己的团队融合就毅然离开,那只能说明是你自己有问题,不适合这份工作。这样的所谓就业经历有缺陷的求职者,人力资源经理是很难考虑的,相反,2~3年的跳槽周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通常来讲,用人单位选择人才会考虑两个方面: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如果求职者同时符合这两个要求,将会很容易得到这份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招聘过程中,这样的完美境界其实很难达到,所以人力资源经理会根据职位情况的需要来调整。譬如管理类、市场营销、广告策划类的职位可以偏重于对其工作经验的考量,如果求职者有2~3年的相关工作经验,面试官可以部分忽略甚至完全忽略求职人员的专业背景。但是,对于应届毕业生,通常的考量办法是一半对一半,我们一要看他们大学中所学的专业以及在校期间,是否有校内外的实际工作经验,从而衡量他们的职业素质,挖掘他们的职业潜能,这就涉及到工作技能方面的锻炼。但是精密设计或者研发类的技术性职位,就需要对求职者的专业背景作一个充分的考量,当然,这也不局限于特定的专业,如果真的符合要求的求职者,用人单位会考虑花些成本作一些适当的工作培训。
应聘建议:人力资源经理总是会给求职者打分,通常也分为优秀、优良、及格和不及格这样几种类型。优秀的求职者,他们所学的专业和所从事的工作具有一致性,甚至有过需求岗位的工作经验,这样的人很容易通过面试,甚至可以适当提出良好的待遇要求。优良的求职者,他们在工作经验或者专业能力的某一方面略有欠缺,虽然不影响整个人的技术发挥,但还是有80%的可能得到工作,用人单位也会考虑进行培训。及格的求职者,只能作为候补队员考虑,即便得到了这份工作,如果没有显著的成绩,还是很难得到晋升和发展空间。总之,不管是择业还是就业,在面试官面前,只看到求职者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吻合度,在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和认真度上都有强烈的一致,才有机会得到工作,不管是你喜欢的还是讨厌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