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发展

如题所述

在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我们的做法是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在评价的过程中体现个体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在做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以及个性的基础上,在教学教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我们采取了体能分组法、技能分组法、友伴分组法、爱好分组法等组织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练习效率。
体能分组法是指按学生个人身体的能力相近的那部分学生分为一组进行教学活动的分组方法。这种方法对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受益,起到保证作用。我们过去不论什么教学内容都习惯于按学生的自然排队分组,学生按身高依次排列,这样每组里学生身高的差距大,身体各方面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过去在进行课堂教学练习时,经常给学生造成“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现在我们课堂上采取了体能分组等多种形式以后,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各尽所能,确保了每一个学生受益。
技能分组法:是指按学生对某一活动内容的学习,在掌握技术和活动能力相近的情况下分为一组,从事练习活动的分组方法。这种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提高运动能力方面,确保了每一个学生受益。过去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认知上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一节课上统一学生的练习内容,统一的动作,统一的教学重点、难点,这不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我们把学生按技能分组,引导学生,切合实际地建构技能,这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
爱好分组法是指按学生的个人爱好,把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进行活动的形式。这一分组有一个前提,即学生的爱好是在学校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这种分组能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学生喜爱“玩”什么,有多少种需求,按需求设计课程。
友伴分组法是指按学生之间的性格感情,友情相近的一些学生分为一组进行活动,练习的组织形式。这种分组对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起较大作用。
这些分组方法,要根据活动练习的内容来选择。比如,教学比赛,就不能采取体能分组。我们的实验证明,一方面没有任何一种分组形式,适用于所有活动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体现个体差异,为了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结合评价工作,充分的关注、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过去习惯于在每学期某个单元教学结束后,对学生的技术或能力进行一次测试。以此作为学生的学科成绩,这样的终结性技术与技能的评价,忽视了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在实验中改革了评价方法,采取多元的评价手段,从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到活动中的情感投入,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到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从学生的技术掌握情况到学生的活动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我们把评价的过程和结果,作为了解学生有关情况和促进发展的一种手段。并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和激励作用,为以后确立课程目标收集有利的依据。
具体作法。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学科成绩记录卡,卡片上设有体能成长记录栏,机能发展情况栏,技术能力提高程度栏,情感表现栏,身心适应能力栏等,中学阶段体育学习情况。在评价每个学生学年和学期的学科成绩的尺子。因为,只有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评价要体现质和量的统一,评价的方式要做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我们的做法是从开始到最后中学毕业,从每节课表现到每一个学期的成绩,整个过程进行跟踪评价。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1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得到全面的提高。从新课程的要求可以看出,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将成为过去式,一去不复返。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一线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法,为不同的学生(性格、爱好和已有的学习状态等)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得到个性的发展。现代教育提倡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条件,提出不同的要求,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得到发展,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一、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差异性
在小学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这里所谓的差异性主要指智力、记忆、已有知识的储存量、习惯、性格、爱好等。构成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因素很多,有先天的(例如,性格、爱好等),也有后天的(例如,家庭环境、班级环境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之间相互鼓励和影响,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深入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所具有的基础知识的差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优生知识很好的迁移,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会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和兴趣特长给予相应的引导和激励,也能很顺利地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均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所有学生均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中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同时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得到共同提高。
二、密切关注学生差异,合作探究共同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发展的产物,它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教学模式,经过一些教育专家的实验和一些一线教师的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但并不是说只要我们在现行教育教学中,只要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就一定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取得硕果累累。小组合作学习能发挥多大的能量与教师的组织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教师在合作分组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智力、记忆、已有知识的储存量、习惯、性格、爱好等),其次是科学的分组,六人为一组,根据班级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比例,每一个小组都要有学优生和学困生,在分组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每一个小组要有一名小组长,教师提出问题时,需要讨论时,组长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进行不同的分工。所以小组长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最后就是实施,让学优生带领学困生学习,尽量让学困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开放学习活动,实施分层教学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由多种不同的学习活动组成的,由于学生认识角度、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和对某一些问题的认识存在着差异。如果教师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不能及时关注和处理,而是过分强调教学的结果,这样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关心每一位学生,采取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使传统教学课堂的“一言堂”变为“多言堂”,提倡学生多层次和全方位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地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在课前教学备课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让学优生能够吃好,中等生能够吃饱,学困生能够吃了。例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进行回答;对于稍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中等生进行回答;对于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优生进行回答。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得到发展。
四、设置分层作业,体现学生差异
作业是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一个评价,也是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所以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布置作业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作业内容过于简单,学优生稍微动动脑就做了,根本吃不饱。如果作业内容过于难,就等于放弃了中等生和学困生,他们绞尽脑汁也做不出来,为了完成任务而做作业,只能抄袭别人的作业,但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无所获的。因此,在作业的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发展。通过分层布置作业,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