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得到全面的提高。从新课程的要求可以看出,我们传统的
应试教育模式已将成为
过去式,一去不复返。在
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一线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法,为不同的学生(性格、爱好和已有的学习状态等)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得到个性的发展。现代教育提倡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条件,提出不同的要求,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得到发展,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一、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差异性
在小学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这里所谓的差异性主要指智力、记忆、已有知识的储存量、习惯、性格、爱好等。构成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因素很多,有先天的(例如,性格、爱好等),也有后天的(例如,家庭环境、班级环境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之间相互鼓励和影响,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深入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所具有的基础知识的差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优生知识很好的迁移,
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会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和兴趣特长给予相应的引导和激励,也能很顺利地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均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所有学生均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中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同时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得到共同提高。
二、密切关注学生差异,合作探究共同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发展的产物,它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
教学模式,经过一些教育专家的实验和一些一线教师的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但并不是说只要我们在现行教育教学中,只要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就一定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取得硕果累累。小组合作学习能发挥多大的能量与教师的组织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教师在合作分组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智力、记忆、已有知识的储存量、习惯、性格、爱好等),其次是科学的分组,六人为一组,根据班级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比例,每一个小组都要有学优生和学困生,在分组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每一个小组要有一名小组长,教师提出问题时,需要讨论时,组长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进行不同的分工。所以小组长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最后就是实施,让学优生带领学困生学习,尽量让学困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开放学习活动,实施分层教学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由多种不同的学习活动组成的,由于学生认识角度、
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和对某一些问题的认识存在着差异。如果教师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不能及时关注和处理,而是过分强调教学的结果,这样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关心每一位学生,采取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使传统教学课堂的“
一言堂”变为“多言堂”,提倡学生多层次和全方位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地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在课前教学备课和
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让学优生能够吃好,中等生能够吃饱,学困生能够吃了。例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进行回答;对于稍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中等生进行回答;对于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优生进行回答。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得到发展。
四、设置分层作业,体现学生差异
作业是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一个评价,也是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所以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布置作业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作业内容过于简单,学优生稍微动动脑就做了,根本吃不饱。如果作业内容过于难,就等于放弃了中等生和学困生,他们绞尽脑汁也做不出来,为了完成任务而做作业,只能抄袭别人的作业,但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无所获的。因此,在作业的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发展。通过分层布置作业,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