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避免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问题

怎样避免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问题

  面对一个竞争日益加剧的世界,中国青少年是否具有优良的心理素质不仅仅关系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随着竞争不断加剧,心理负荷不断增加,客观上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精神生活、心理健康水平在决定人的生活质量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正如美国心理卫生专家艾森伯格教授所言:“一旦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保证后,心理卫生在决定人们生活质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对此心理准备不足,心理承受力不强,害怕失败,现实中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的现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反差甚大。而目前的社会还缺乏足够的为青少年缓冲精神压力、排解心理不适的机制和机构,亟待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

  1.把心理健康纳入到教师任职资格和继续教育系统

  平时大家总提出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很少有人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他们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没有身心健康的教师,就谈不上教育的进步,学生成长中的身心问题固然重要,教师的种种身心健康也同样重要。

  一些与教师焦虑相关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小学教师源于各种环境压力的影响,由于缺少或没有得到社会的支持,自身又没有及时而有效的调整,致使相当多的教师表现出身心不适的症状:疲劳明显、神经症增多,食欲不振、急躁、抑郁,强迫症及注意力困难等。因此,我们在思考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应关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即教师承担着维护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任务,师生之间具有强烈的“互动性”,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影响力,也就是说,教师个人的烦恼与处理问题的方式所产生的影响,或行为后果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它势必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处在“社会化”成长过程,进行选择生活方式的学生。

  所以,应该把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纳入到所有教师的继续教育系统中,并把之作为教师任职资格的条件之一。

  2.中小学按一定比例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

  早在1999年8月,《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已明确指出:“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培训取得证书的教师,还要有从事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资格认证。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

  但五年过去了,除了大多数大学和一些城市重点中学配备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以外,绝大部分中小学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特别是广大的基层和农村中小学,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更是缺乏。WTO提出,每6000-7500学生中就应有一名学校心理服务工作者。2001年美国卫生局正式出台了《儿童心理健康国家行动议程》:其中几点值得借鉴:一是注重消除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上的误解和偏见,强调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整体健康的关键组成部分,青少年心理健康疾病和其它疾病一样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见不得人的,也不是不可以防治的;二是强调教育,提出要采取措施培训教师、家长和医务工作者,让他们能更好地识别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三是非常重视发挥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合力,认为要真正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必须最广泛动员各种资源,消除部门分割管理,同时还须加强相关的基础建设。议程的实施标志着美国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国家级战略基本形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各类学校积极就用教育学心理成果帮助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当前在教学机构从事心理学服务的专家已达3.5万人。按这个标准,我国应有2万名以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者。

  3.加强媒体宣传的自律意识,报道青少年事件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绝对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电影、影视和网络游戏,要考虑到青少年这一特殊受众群体的成长需要,不能为了票房价值,把暴力、色情、毒品和赌博这些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化垃圾一古脑儿端给青少年。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做法,如对影片、游戏、玩具的分级制,规定哪个等级标准的传媒内容才适合青少年。

  4.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开设青少年成长指导课,把青春期的性教育和生涯发展相结合

  1956年,瑞典政府规定性教育为中小学的必修课。1967年,美国“全国学校委员会联合会”和“美国学校管理者联合会”联合通过一项决议,呼吁推行中小学12年连续性教育,要求各校拨出课时进行专门的性教育。此后,德、日、英等西方国家纷纷在中小学开设了性教育课程。各国开设的性教育课程各有其特点,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在非常重视性生理、性心理知识教育的同时,都没有忘记把性道德教育作为对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美国性知识和性教育指导委员会学习手册》中就强调,必须通过性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性表达和发展客观的和共同遵守的性交往原则和态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关系,能从与同性或异性的交往中获得关心,并从性教育中懂得有性关系的义务和责任”,“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性价值观,能以理性来做出明智的性决定”。瑞典的性教育指导书《人际关系导论》中也阐明了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性和其他人际关系方面的信念、思想和价值观,以便接受性教育所倡导的价值观并对其他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性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个人的发展、社会关系及社会构成有密切联系。”

  开设青少年成长指导课的任务主要是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关于青少年研究的成果,整合形成有关青少年成长必需的基本知识,以此为依据开展多种有效的活动,指导青少年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培养青少年“学会成长”的能力与技能,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结合青少年成长的实际和我国教育面临的现状,青少年成长指导的内容主要应包括生理发育指导、学习方法指导、社会适应指导、自我意识发展指导、健康发展指导五个主要部分。

  5.建立社区心理咨询和帮教网络

  社区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三监护人。在国外,社区建有青少年事务所,对社区青少年进行帮教。如英国社区照顾的对象是三种人:老年人、青少年和残疾人。青少年的社区照顾是社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所提供的全面关怀。它不仅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完善的社区环境和充分的活动设施,而且对第一、第二人的职责进行监督。如果发现家长有虐待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为,就马上进行社区干预,按照相关,或者把受虐待的孩子接到儿童照顾中心,或者为其找个“免费”的家,待他们的家庭情况好转、双亲真心悔改后再把孩子送回。如果学校中有人侵犯学生的行为,就马上进行以社区为基础的司法干预,社区法院会对当事人进行法律裁决,视情况给予不同的法律制裁。

  国外和香港地区都有社工这一职业,从事这一职业的人都是经过严格的心理咨询培训的专业人员,专兼职人员相结合,并且活跃在各个社区,进行青少年(包括成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们的工作使大量存在心理问题的人受益。当前,我国大约有150多所高校已经设置了社会工作这一专业,陆续将有社会工作的毕业生到社会求职,这为创建以社区为中小的心理咨询和帮教网络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但目前,我们国家对社会工作这一职业工作的性质和定位还不是很清楚,当前从事这一事务的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身份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事业单位的职工;既没有固定编制,也不算正式聘用,身份很尴尬,这就不能为社区青少年事务工作吸纳到合格的人才。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6.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混为一谈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已有明确的说明:(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密切的联系,但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也不能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2)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谨慎使用测试量表或其它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量;所用量表和测试手段一定要科学,不能简单靠量表测试结果下结论;对心理测试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严格保密等等。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02
1、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性格:良好的个性与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当前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许多地方都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克服儿童青少年多疑、敏感、主观、自私和以我为中心的个性;培养儿童开朗、大方、谦虚、豁达、有耐心、有毅力、有爱心、能吃苦、肯奉献的良好素质,是预防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关键。
  2、树立坚定的信念与理想:信念和理想可使儿童青少年心理平衡。他在受到困难与挫折时,为了信念和理想可稳定孩子心态,去克服困难,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怕任何挫折,能调动主观能动性,去坚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3、保持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按时作息,按时学习和完成作业,尽量避免外界干扰,有规律地锻炼身体。
  4、培养儿童勇敢精神:当前独生子女较多,不应对他们娇生惯养,应培养他们勇敢、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让儿童青少年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使他们具备乐观、宽容、豁达与开阔的胸怀,是预防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根本。
  5、预防孩子青春期心理压力过度:无论在家庭或学校,家长和老师应循序渐进的教育儿童。虽然说没有压力,孩子就没有动力,但孩子的承受能力有限,应适时增压或减压,并教他们学会自己调节压力。预防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发生,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学会战胜自我,保持良好的心情。做好心理健康的各种预防措施。
  6、当孩子第1次感受到强烈恐惧时,若父母不能为他排解时,应向心理医师咨询取得帮助,不能让孩子转移回避,让他心怀释然或宣泄,否则会使孩子病情加重。
  7、学会自我疏导: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会碰到烦恼,遭遇挫折、发生疾病。在遇到烦恼时,不烦躁不焦虑,在一般情况下,缓解焦虑在于自我调节,及时转移注意力,不消极对待。在产生疑病时要配合心理咨询师,认真听取心理咨询师的各项解释,分散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然后不良状态会自行消失。
  8、配合心理咨询师:除做好心理咨询以外,还有必要接受心理治疗和辅助治疗,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并主动配合,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