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有死后的世界,人类是否会对死亡不再恐惧

如题所述

《谈死亡恐惧——从存在性焦虑的视角》
一、 死亡恐惧是什么人对死亡的恐惧是一种文化现象,死亡作为一个黑洞般吞噬着的能指处于所有能指的极限尽头。
我第一次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总是在夜晚躺在床上的时候。脑海中想到的是在宇宙漆黑背景下的地球,一个缓慢旋转的地球。这星球上曾经活过无数的人,而他们全部都死了,而我们现在活着的这些人,也终将全部死去。我只是这星球上短暂而逝的星火,比起地球的寿命乃至宇宙的寿命,我的生命长度就是白驹过隙。尤其是想到我的死是一件永久的事,死了就永远永远死了,什么都没了,而且还是永远,这永远甚至比地球和宇宙的寿命还长,这就让我恐惧。这种恐惧的感觉萦绕在心头,我知道没有办法避免死亡,这种恐惧让我绝望让我哭泣。虽然一旦到白天,这种感觉就会消失殆尽,但是我知道,今后的某个夜晚,它还会在我心里复苏,再次折磨着我。这种对死亡的恐惧一旦体验过,就会在某个夜晚复发,虽然在此之前我从未对死亡产生过恐惧。
“一旦人理解了‘自己要死’这件事意味着什么,一种可怕便袭上心头:死亡如一个黑洞般吞噬着一切——我的生命、我的世界、我的价值……死亡不是什么,它什么也不是,或者勉强说是一种没有自己的不断吞噬、一种丧失了任何属性的虚无。”
概括来看死亡恐惧有如下几个特点:1、情绪性:首先它是一种恐惧的情绪体验,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恐惧症发作,这也是为什么第四部分会推荐心理治疗的解决方法。2、现实性:死亡恐惧所恐惧的是一个事实——人作为个体终将灭亡。基于弗洛伊德对焦虑的分析,我大胆的推测这种现实性的恐惧来自于“自我”与环境的冲突——类似于现实性焦虑,在第二部分死亡恐惧的来源里面会再详谈。3、复发性:死亡恐惧一旦出现过,就可能再次出现。基于对后文对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知道在人生的特定时期,这种恐惧的重复出现是有其意义的。4、个体性:这种死亡恐惧的主体必然是“我”,无论最开始引起恐惧的对象是什么,最终恐惧的是“我”会死,而不是其他人的死亡,虽然想象亲人的离去也会产生类似的恐惧感。5、特定时间:死亡恐惧似乎只在夜晚临睡前发生,在白天的正常生活中很少出现。对于这一特点我觉得需要引起重视。
因此在这里要给死亡恐惧下一个定义:死亡恐惧是一种在夜晚临睡前产生、由于知觉到“我”作为个体终将灭亡而体验到的深深恐惧感,这种感觉一旦产生便会重复出现。
二、 死亡恐惧的来源人活着时其实与死亡毫不相关,而如果人已经死了,则任何相关的担心既不存在,又是多余的。——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在明确了死亡恐惧是什么了之后,我们必然会好奇为什么自己会产生这种恐惧感?如伊壁鸠鲁所说,生的人没有死,死的人不会怕,因此这种对死亡的恐惧似乎是多余的。这种多余就好比一个还在上小学的、连中考高考都没参加过的孩子,在担忧自己以后是否会找的到对象。就算在白天会清醒的认识到这种对死亡的担忧是不必要的,但是我们在夜晚还是会陷入对死亡的恐惧中。因此我们需要分析这种恐惧的本质,来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们知道生活中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对死亡的恐惧,而我们只是少数能体会到这种对死亡的恐惧的人,最开始它又是如何在我们心里萌芽的呢?也就是说关于它的来源,我们可以分解成两个问题:a这种恐惧是如何产生的,以及b为什么是我?
A这种恐惧是如何产生的在这里我要把死亡与哲学上说的存在建立一个联系。死亡意味着消失,意味着我作为一个存在的消失,也就是不存在。从个体的角度说,死亡也即“我”不存在了。下面给出人类社会关于死亡的两个公理。
公理一:人会死(换句话说——我终将不存在)。公理二:死亡只可延迟,不可避免。由公理一和公理二推导出定理一:通常情况下个体会害怕死亡(排除一心求死的或有坚定宗教信仰的人),会通过一些方法来延长寿命。
因此人怕死是正常现象,不怕死才不正常。而一个人害怕死亡的程度高低,根本在于他对存在问题的唤醒水平。低唤醒水平就是指这个人每天忙忙碌碌,没有时间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高唤醒水平就是指经常追寻与反思人生价值,对其存在的意义非常关注。唤醒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是夜晚临睡前容易产生死亡恐惧,而不是白天。因为白天我们的大脑都在思考眼前存在的问题(比如作业还有多少、晚饭吃什么),而夜晚都放下这些短暂的东西之后,我们思考的是更加长久的、我们人作为一个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从阶段性的角度考虑,由于在第二次自我意识觉醒后以及最终面临死亡的阶段,人们对“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思考的最多,所以很明显最可能害怕死亡的人有两类:一是自我意识觉醒,但在现实生活中觉得自己无所成就的人,如大多数青少年;二是行将就木,知道时日无多的老年人。前者由于青春期到来,开始思考“我是谁”、“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这样的哲学问题,一方面想有所成就,另一方面却只能被要求在校园里专心读书;一方面想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在无聊重复的日常生活中又看不到价值;一方面想脱离父母的控制走向自我独立,另一方面又离不开父母提供的经济支持;一方面期待未来,另一方面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会怎样。这些巨大的矛盾和不确定性,让青少年的心理非常脆弱,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值得关注,这是题外话了。后者走过了人生的全程,经历过数十载的风风雨雨,在最后关头会反思自己人生价值。
当然,对存在问题思考的越深刻,这个人会越害怕死亡越珍惜生命。问题是上述两类人对死亡较高程度的害怕并不等于我们探究的死亡恐惧。因此目前的问题在于,一个人对死亡的害怕,为什么会演变成对死亡/不存在的恐惧?
直接引用:并不是所有人的死亡焦虑都会上升为中等或以上的存在性焦虑,当本来即存在自我同一性焦虑的儿童理解了自己要死意味着什么时,“死亡”这一能指成为了自我同一性焦虑的隐喻和换喻(关于隐喻和换喻参见拙文《拉康思想刍论》)它将自我同一性焦虑以“死亡/虚无”这一最极端的象征形式暗示出来,死亡作为能指必须有意义或意谓,但它在根源处却丧失了这些。自我同一性焦虑遭遇死亡焦虑时会获得暴露、刺激自身,在获得“能指性危机”的同时却丧失了更多人格症状的所指,反过来,死亡焦虑在被提交给自身的同一性焦虑面前也恶化为存在性焦虑。这一段可以这样概括:死亡焦虑+自我同一性焦虑→存在性焦虑当负面的情绪寻找不到对象时,它就必须在向外投射或向内投射之间选择一种非此即彼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其实均不能解决问题,因为都无法指出真实的方向),当情绪在自我确认的向内投射过程中,人的存在本身——渺小、脆弱、向着虚无孤独无常而生——成为令人无法忍受的荒谬事实。在这样的情境下,死亡焦虑成为对焦虑自身的焦虑,对自我的“存在”本身的焦虑。我作为我本身——而不是作为某种身份、品质或成功失败的获得者——而令我焦虑。这种焦虑找不到外来的理由,在漆黑一片的死亡面前也触不到可靠的对象,“焦虑”焦虑其自身——一种没有被日常生活的涵义符号系统和价值符号系统所照亮的难以“自我化”的自我——一种面向着最高的不确定性(其极限为死亡)而行的过程本身,此时“存在-不存在”显现其孪生性,一种永在途中的、融合了“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所焦虑的情境既可说是死亡,也可说是存在,这样的人既渴望逃避、又害怕失去这种挣扎着的自我。这是种“孤独无救的存在”、“无常向死的存在”,两者间有一种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
这一段这样概括:负面情绪内投射+死亡焦虑→存在性焦虑→死亡恐惧结合起来就是:死亡焦虑+自我同一性焦虑+负面情绪内投射→ 存在性焦虑=死亡恐惧这里把哲学上的存在性焦虑等同于我们探讨的死亡恐惧是否欠妥,暂不考虑。但是上文有一个很核心的观点,虽然表面上看上去你害怕的是死亡,其实深层次是害怕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害怕的是怕死的这种感觉。
B为什么是我产生这种恐惧上文的分析其实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有这种恐惧,有些人没有。再概括一下就是,你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水平较高、存在自我同一性焦虑的人,而且对近期生活的不满让你产生了内投射的负面情绪,这几点发生了相互作用,就产生了死亡恐惧。特别强调的是,不要把这种对死亡的恐惧看作病症,这只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消极的心理现象,仅此而已。
三、 解决之道对人而言,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怕“死”,而是对“怕死”的“怕”,或者也可以说,这是种对恐惧的恐惧,对忧虑的忧虑。
目前我能想到的解决之道:一、 寻找宗教信仰,本土的佛教和道教都可以考虑;
二、 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和人生哲学,上文的分析可以作一定的基础;很多古今中外的哲人智者都指出,人最需要的不是快乐,而是身心的宁静、无痛苦,他们虽然并不教唆人们去死,但都教导人们用更智慧的眼光来看待死亡。死亡本身意味着情绪反映趋于最小化、似乎也是使一切痛苦、焦虑、悲哀得到彻底释放的唯一机会,而“死亡焦虑”倒经常使情绪反应趋于最大,是这种焦虑而非死亡创造了最大的不安全感。
三、 解决自我同一性焦虑,搞清楚“我是谁”,发展出自我概念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知乎有很多关于寻找人生兴趣所在的文章可以看看。还有要记得,生命里虽然有很多无奈,很多时候做着我们不想做的事,但是每一天都能抽出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是这些事让我们成为了自己。
四、 心理治疗方法:如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认知行为治疗。
五、原答案提供的方法:1.这个问题想得太早,多数人应该中年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所以你需要转移注意力,趁有生之年,做自己应该做的事,直到四十岁才开始想。2.每天晚上故意留下一点事情未完成,然后想这些事情,再计划明天有什么任务。让自己变得忙碌。(有时候,焦虑是抑郁的反面,也是克星,适当运用没太大害处。)3.自言自语可以减轻这种抑郁。4.通过回忆往事(不是单纯回忆)分析过去取得的成就,分析自己的性格(你的真实的一面),给自己一个“死而无憾”的理由。5.告诉自己:有50%的几率,意识永存!(因为没人能证明这个。)或者今后某人能发现这个秘密,并推广。希望在明天!6.告诉自己,未来科学越来越发达,人类最终征服死亡。我一个月前看了报纸的报道,大概是预测未来50年科技趋势的文章,其中就提及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2050年,人类将发明人造大脑技术,人类将与死亡说再见,除非你自己想死。(但问题还是不少的,比如大家都被精神控制)7.鉴于上述一点,你需要对自己说:活得好比活得久更重要,及时行乐!8.到了晚年这些都实现不了的话,去信教,让灵魂得到安抚。9.针对严重的症状,药物是解决问题的捷径。10.逆向思维,体验这种恐惧,因为身体有适应性。11.最近突然想起森田正马的理论,这种对于死亡的恐惧或许也是一种神经性的焦虑,可以用森田疗法试试。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人需要摆脱的不是死亡,人可能是惟一一种既明确无误知道自己要死,又想法设法逃避死亡的生物。除了笃信某些宗教的人,人并不相信自己求生的努力会获得最终胜利,对很多人而言,其真正害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对死亡的焦虑”。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27
也不一定的。因为你虽然知道有,但后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你还不清楚。所以活着的时候也需要了解这方面的问题。可以看看中阴方面的知识。
相似回答